走进农八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我国的边疆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说起农八师,人们也许会知道他为北疆繁荣和乌鲁木齐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这是我们下一个采访点,采访我市来这里的几千名摘棉工。 在印象中,到了兰州离乌鲁木齐就有一半的路程了,没想到坐上西去的列车,才知道还要行24个小时的路程。一半的时间在河西走廊度过,一半的时间在戈壁滩度过。在河西走廊,透过车窗的玻璃可以看到黄河、大山、城市、村庄,还有草地和牧民。可是在戈壁滩上行驶就不同了,茫茫戈壁光秃秃的,没有城市,没有村庄,没有绿色…… 列车行驶了一夜一天,次日下午4点多到了乌鲁木齐市。临下车的时候一位河南的老乡告诉我们说,到农八师一四二团,下了车坐发往石河子的车,再到沙湾县城那里离一四二团就近了。下了车,我们马不停蹄地上了大巴车,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石河子,到了石河子又坐车去沙湾县。 那里的白天长,比我们这里晚黑两个小时。折腾到八九点钟我们到了沙湾,天上的太阳还是火辣辣的。由于灵宝和沙湾结为友好县市,所以我们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沙湾宾馆里安排了住宿,我们就到街上溜达。沙湾县的城市规划很好,绿化的也很好,宽敞的街道,两旁是垂柳、花卉草坪,街上的车辆不多行人也不多,但一切井井有条……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坐出租车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二团采访。车出了沙湾行了约五公里就进入了生产建设兵团的地域,在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用杨柳树围起来的农田,中间是棉花地、辣椒地、牧草……出租车司机对这里很熟悉,我们很快找到了一营一连的营地。 兵团驻连工作队的老王接待了我们,听说我们是远道而来采访灵宝摘棉工的,他显得非常高兴,很快抱来西瓜让我们吃。在我们吃西瓜的时候,他抓紧给正在营里开会的连长杨胜区、党支部书记黄新元通了电话。这时是早上十点多钟,灵宝来这里的摘棉工大都到棉花地里干活去了,我们吃了点西瓜打算到棉田里去看看。 刚要出门,一连党支部书记黄新元风风火火地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他跳下车和我们握手说: “欢迎,欢迎!你们来采访是对你们家乡采棉工的鼓舞啊!”我说:“我们是来采访家乡人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说:“希望你们好好宣传宣传你们灵宝的采棉工,也宣传宣传我们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原来黄书记是接到工作队老王的电话后,向领导请了假赶回来的。我们一边向棉花田里走,一边听黄书记和老王介绍情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始建于1955年,全兵团13个农业师和1个建工师139个农牧团从南到北分布在全疆。全兵团共有土地400万亩,有喷灌面积150万亩,微灌面积250万亩,百分之七十的土地种植的是棉花,百分之二十的土地种植的是辣椒。在石河子地区的是一四二中心团,下辖33个连队,共有土地20多万亩,主要种植棉花和辣椒,还有一些别的农作物。今年中心团种植棉花12万亩,辣椒5万多亩。 黄新元书记介绍说:“我们建设兵团是不穿军装不拿枪的部队,给国家交粮交税是不返还的连队,是有部队番号的农民。这里最辉煌的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从师到连队全部是军事化管理,现在有一些人回内地了,有的退休也回内地了。” 在棉田里,黄书记给我们介绍他们的生产情况,现在他们全部采取的是微灌技术,每块地都有配套的机井,地里装有阀门和皮管,可以根据农作物具体情况进行控制浇灌。 我说:“你们种植这些棉花,成熟的时候怎么收得回来?”黄书记说:“现在愁就愁在这里啊!到九月进入了采摘期,如果不组织人力及时往回收,进入十一月的一场大雪把地封了,那损失就惨重了。去年11月3日下了一场雪把地封了,有很多连队棉花在地里收不回来,损失很惨的。” 我问:“那你们怎么办?”黄书记说:“有了去年的教训,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招收摘棉工了,进入九月份后没有劳动力是不行的。” |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