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灵宝党政公众网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灵宝党政公众网>> >> 映像灵宝>>正文内容

国家级非遗!灵宝市两项评估合格!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3日 点击数: 字体:

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灵宝市评估合格的保护单位名单有两家

640.jpg

民间文学:老子传说

老子,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公元前491年任东周守藏史的他,看到东周的衰落,自感无力挽回,便辞官西隐。到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下,在这里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德经》,给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宝藏,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段唯美动人的故事。

关于老子的诞生,有传说他是母亲梦见飞龙入怀而受孕的。在母亲腹中怀胎81年,最后在一棵李子树下降生,所以姓李。他出生后不同于常婴,白眉、白须、白发的老者形象,因此称为“老子”。

640 (1).jpg

“仙丹救民”的传说也在民间流传。相传老子在函谷关著经时,当地百姓流传一种瘟疫,一夜之间百姓死伤无数。就连老子所骑的青牛也感染了这种病,口吐肉团,卧地不起。老子见状,兴奋至极,跑到附近山上采取草药和青牛所吐的肉团做成药丸让百姓服用。没想到,百姓们都奇迹般的好了起来!当地百姓为了感谢老子的大恩大德,就在每年的正月份用黄纸剪一副黄牛,牛背上背着药葫芦,贴在自家的门板上,以祈求平安健康。后来在民间就流传着“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家家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的谚语,以纪念老子为百姓所做的功德。

640 (1).gif

另有传说,老子在函谷关著经之余,喜欢踏山观水揽胜,走访结识老百姓,帮助百姓排忧解难。留下了为民诊病、教童识字、关前讲经、助民牧牛、发明桑杈、制造镰刀等故事。他出关后,人们更是联想老子羽化升天,腾云驾雾,喜会青羊,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对老子深深的怀念和尊崇的情愫。

640 (3).jpg

关于老子的传说,大多是比较玄乎的神话论的东西,虽然并不可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之所以会被后世人神话,是因为他的成就使得人们对他非常尊敬,以至于将他当成神灵来敬重,也因当时古人们对于神灵还是信服的。

传统美术:灵宝剪纸

640 (4).jpg

荆山黄帝铸鼎原剪纸作品

微信图片_20231107201823.jpg

“玄宗改元”剪纸作品

一片剪纸,一段故事,剪纸艺人将历史故事用巧手与巧思,剪出一幅幅生动的作品。一把张合的剪刀落在哪儿哪儿就有纸屑纷飞,最后一剪尘埃落定。看似平坦无痕,细微却显精魂,聚神凝力,精修细裁,所到之处尽显意韵。

2008年,灵宝剪纸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5月21日, 灵宝剪纸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灵宝剪纸历史悠久。据传:公元前11世纪中期—前256年(周时),某年春节过后,桃林塞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恰逢老子骑牛至函谷关,青牛口吐血块(牛黄),乡医将其分食于病疫患者,皆恢复元气。人们欢喜若狂,视青牛为救星。以后,每年正月二十三,家家都用黄棱纸剪金牛图贴在门上,意在避疫求吉,除恶压邪,并有民谣日: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此为灵宝剪纸的初现。

到公元前后—公元10世纪(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开始用金银箔或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图案,用来美化装饰生活。

明、清代服饰中,如云头鞋面、门窗亮方、顶棚、枕头、小孩衣帽和妇女头巾等,剪纸作品大量出现。

微信图片_20231107201826.jpg

“小剪刀,咔嚓嚓,剪出一个胖娃娃,再剪一个好爸妈……”

如今的剪纸,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寄托思想、表达情感、自娱自乐、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悠久的历史、黄土地造就的人文气质,又形成了它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使它在豫西剪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它蕴涵着人们的生活习俗、精神状态、美学思想等内容,有着很高的收藏、观赏和研究价值。

微信图片_20231107201830.jpg

微信图片_20231107201833.gif

灵宝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样,花鸟草虫,人物走兽,无所不有。它借用谐音、审寓意的手法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结婚布置新房就剪龙刻凤,寓意龙凤呈祥。剪莲花、石榴、牡丹,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福等等。春节、家家要贴双鱼、牡丹、大鸡等剪纸,寓意富贵、吉利、益寿延年、年年有余等等。微信图片_20231107201837.jpg

微信图片_20231107201842.jpg

图片来源:灵宝市文化馆

微信截图_20231107201924.png

图片来源:灵宝市文化馆

微信图片_20231107202046.png

图片来源:灵宝市文化馆

“和谐社会处处春”

微信图片_20231107202049.png

图片来源:灵宝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