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守护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
巍巍秦岭之麓,九曲黄河岸边,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金城灵宝。这里天蓝地绿、山清水秀。
近年来,灵宝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践行“两山”理论,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扎实做好“山”“水”“林”“产”四篇文章,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走出了一条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绿水青山绕金城
青山流翠“藏”金银
秋雨初晴,行走在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漫山遍野的各种花木色彩斑斓、郁郁葱葱,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清澈见底的溪水在山间哗哗地流淌,一幅壮观的自然美景宛如图画……
位于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的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内,展厅内的图文视听资料记录着小秦岭黄金生产和林业发展的历史。
小秦岭,这座藏金埋银之地,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数据显示,1975年至2015年,小秦岭区域累计生产黄金450余吨。然而挖出了“金山”,却毁了“青山”,矿山开采、矿石冶选带来的废渣堆放、河水污染等问题,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面对50余年小秦岭黄金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灵宝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痛下决心,全体动员,全力投入,坚决治理,打响了生态文明保卫战。
2016年以来,小秦岭生态环境保卫战全体参战人员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累计投入人员18.3万人次、机械车辆21.2万台次、治理资金1.89亿元,关闭封堵坑口521个,拆除矿山设施1.39万个,清运矿渣520.2万吨、固定矿渣2065.5万吨,修建挡渣墙2.88万立方米,拉土上山69.5万立方米,栽植苗木75.7万株,撒播草种1.4万公斤,治理和生态修复总面积132.3万平方米,实现了废石矿渣披绿装、石头窝里长绿树的梦想。
如今的小秦岭面貌焕然一新,草木葱茏,水清见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境内黄河一级支流水质越来越好,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在已经封堵的原1100坑口前,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枣香管理处主任焦占朝介绍:“这里曾经是矿山开采遗留下来的长300米、宽33米、高20余米的废渣坡,经过清运废渣、砌石垒埝、拆除违建等逐步治理,对平整后的1万平方米渣坡进行生态修复,覆土3800立方米,种植古枣、银杏、桂花、海棠、樱花等17个品种4736棵树木,栽花4000余株,播撒草种1万平方米,把1100坑口打造成了一个景色宜人的‘枣香苑’。”
“枣香苑”只是灵宝市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小秦岭保护区管理中心大湖管理处辖区共有坑口123个,工作人员采取拆除设施、封堵坑口、遣散人员等措施,通过拉渣、降坡、固渣、排水、覆土、种草植树、覆网等环节对废弃坑口进行生态修复;用钢筋水泥封堵所有坑口;拆除工棚、彩钢房、砖混房3200余间,固定矿渣390多万吨,清运矿渣180余万吨;浆砌、干砌石埝挡墙3138立方米;修排水渠3000余米,建渗水坑13个,铺排水管道240米;运土上山4258车;辖区覆土绿化渣坡36.6万平方米,覆绿网5.434万平方米,栽植松树、刺槐、连翘等苗木24万余株,撒播草籽4516公斤,设置生态修复区域围栏8100米。
在灵宝市阳平镇大湖村,之前经过生态修复的废石坡如今变成了绿山坡。以前靠山吃山,现在养山富民。如今,村里正在建设大湖村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学农研学基地,让游客来了以后,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记得住乡愁。
灵宝市采取矿山秩序治理整顿、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推动废石废渣综合利用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3.4亿元,治理修复矿区147平方公里,恢复林地1.7平方公里。目前,矿山生态环境愈来愈好,覆土绿化初见成效,实现了矿石资源“吃干榨净”、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灵宝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绿水潺潺“润”金城
在灵宝市涧河西岸,宽阔的河面,碧绿的草坪,五颜六色的花木,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墙壁画在阳光的照耀下给城市增添了几分妩媚的色彩,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与市民交谈得知,这里以前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民房破旧,巷道狭窄,道路凹凸不平,很多居民都已搬迁。现在环境好了,房价也涨了,人们抢着在这里买房置业。
弘农涧河是三门峡境内最大的黄河支流,也是河南省第五大黄河支流,被灵宝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经过几年的治理,河水从浑浊不堪、气味难闻,到绿水潺潺、鱼鸟嬉戏;河道从碎石裸露、荒草丛生,到河水丰沛、鸟语花香;河两岸原来凹凸不平的砂石场,如今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据了解,弘农涧河城区至函谷关段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1.92亿元,治理河道9.5公里,重点处置河道重金属底泥,治理河道环境,栽植水生植物,极大地改善了弘农涧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好风光,并与樱花公园、函谷关景区连为一体,成为人们休闲、运动、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灵宝市坚持“道为城之魂,水为城之命,绿为城之肺,花为城之装,人为城之本”的理念,积极在“水”方面做文章,加强河流保护治理,依托穿城而过的弘农涧河、断密涧河谋划实施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综合治理PPP项目,总投资19.7亿元,主要实施城区弘农涧河、断密涧河两条河流的综合治理,内容包括河道清淤疏浚、断面整治、堤防填筑、建筑物配套、河道防洪标准提升;桥梁、道路及相应市政工程建设;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餐饮等经营性设施建设;修筑蓄水建筑物,配套建设景观小品、慢行系统、广场公园和亲水平台等,打造河水丰沛、鸟语花香的城市湿地景观,努力实现“上善若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水和谐”的城市滨水生态格局,持续提升城市品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灵宝市坚持综合治理,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26.76亿元,谋划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城市河流水系景观综合治理PPP项目、窄口大型灌区改造提升项目等,将境内黄河主要干支流进行统筹考虑、重点治理,减少寺河山的水土流失,助推苹果产业、函谷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治标先治本,为彻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灵宝市实施了主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在灵宝主城区、乡镇镇区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垃圾处理机制,加快推进“厕所革命”,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境内6条黄河一级支流水质100%稳定达标,穿城而过的弘农涧河入黄水质达到二类水质标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成为灵宝最靓丽的底色。
位于灵宝市故县镇盘东村、高柏村黄河滩区的原瑞亚牧业和荣利实业两个养殖场被果断拆除,平整土地660余亩,播撒紫花苜蓿、黑麦草、格桑花种子3000余公斤,栽植侧柏2万余株。违建拆除后,生态得到有效修复,还黄河湿地一片绿色。生态环境的变好,让投资商把眼光瞄向这片投资的宝地,4A级汉山风景区索道工程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为灵宝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因水而灵,水因城而秀。水,是一座城市的灵性所系,关系着市民真切的幸福感,生态水系建设更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全力做好“水”文章,灵宝市境内一条条河流正在“蜕变”,活水畅流、鱼翔浅底的美好生态景象正逐步展现,大大改善了金城灵宝的投资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为灵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灵宝寺河山,果农向游客展示刚采摘的苹果
密林归处“享”宜居
沿弘农涧河一路前行,一河碧水,两塬绿波,宛如漫步在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间,绿中醉行,心旷神怡。
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对灵宝市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廊道绿化和城市绿化努力的最好诠释。
函谷关樱花园东起弘农涧河西岸河堤,西至函谷关镇沿河村组土塬,总面积2200亩,其中栽植樱花1500亩,着力打造“樱花为主,湖溪相伴,外围常绿,花草点缀,亭台楼阁,配套齐备”的休闲旅游新景观。园区内栽植樱花72个品种6.7万余株,彩叶杨1100株、雪松1300株,水系周边栽植垂柳2200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黄河金三角地区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樱花园,吸引游客到灵宝“赏樱花之美景,观山水之灵秀,纳函谷之雄伟,享道德之真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位于豫灵镇的郑西高铁廊道绿化点,道路两侧绿化长度1200米,面积100亩,总投资62.8万元,栽植苗木6976株,其中油松5776株、红叶石楠球1200株。绿化造林后,不仅护堤固岸,还能美化环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片休闲绿地。
川口乡光照充足,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境内水资源丰富,大樱桃的种植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里樱桃长廊”远近闻名。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示范带动、融合发展,全乡大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亩均效益在6000元到2万元之间,年产值达7800万元,樱桃产业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享有“亚洲第一高山果园”美誉之称的寺河山,满园红彤彤的苹果映入眼帘,这里海拔800米至1200米之间,土质肥沃,天然富硒,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优质苹果生产。闫村建成现代矮砧苹果示范基地1100亩,依托寺河山优质苹果品牌,正积极发展旅游农业,融入旅游元素,建设观光栈道、苹果体验园、康养中心、研旅基地等,打造以果为主,集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特色商业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成为河南省首批森林特色小镇、森林康养基地、省级绿化模范乡镇。
灵宝市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廊道绿化和城市绿化,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并举,两年来,灵宝市财政列出1.0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建设,完成造林15.82万亩,栽植树木1800万株。统筹推进廊道绿化工作,在高速、高铁、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行动,栽植塔柏、女贞、油松等常绿树种,累计完成廊道绿化折合面积1.5万余亩。加快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建成道德经文化园、沁水园和占地2200亩的樱花园等游园,构建了占地1500余亩、全长13.7公里的城市休闲长廊,绿化覆盖率达3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2平方米,“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生态格局逐步成为现实。
●灵宝大力发展铜箔产业,致力于打造“中国铜箔谷”
产业兴旺“竞”芬芳
只要保护好了生态环境,就可以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价值。近年来,灵宝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质量和效益,紧盯绿色化、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三化一高”方向,围绕黄金及有色金属综合回收利用,发展铜箔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环保产业、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黄金、铜、铅、炭、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豫灵产业集聚区,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绿化改造项目投资1.25亿元,项目分为冶炼余热蒸汽发电项目、铜冶炼渣浮选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污水处理系统资源回收综合利用改造项目和制酸尾气减排系列化技术改造项目。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回收和利用程度,解决了系统废气挥发、排放问题,控制住了危废的产生,降低了环保治理成本,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为解决石材行业污水问题,2018年,万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投入600万元建设5000吨水循环系统,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污水进行再循环利用,于2019年建设综合固废利用车间,对矿山开采、车间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废石进行再利用,真正实现了石材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零排放、零污染。
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铜箔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设规模为年产5~12微米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电解铜箔4万吨。自投产以来,公司已获得18项专利,成功研发出5微米超薄锂电池铜箔。
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高精度铜及铜合金系列压延箔材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压延铜箔行业产能最大、品种最齐全、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研发及生产企业。目前,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
鸿宇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是生产高档无胶双面挠性覆铜板基材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无胶双面挠性覆铜板生产线,生产设备精密,自动化程度高,可根据客户不同需求生产多种规格的高品质挠性覆铜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在城东产业集聚区,宝鑫电子、朝辉铜业等一批与铜箔相关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充分利用黄金生产过程中年产伴生30万吨电解铜资源,加速形成铜箔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国铜箔谷”。目前,灵宝市有铜冶炼生产企业4家、与铜产业相关企业7家,电解铜箔产能5万吨、压延铜箔产能3000吨。其中,华鑫铜箔是我省唯一一家生产高精度电解铜箔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4.5微米铜箔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到2020年底,将形成年产电解铜箔6万吨、压延铜箔1万吨的产能,产值1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50%以上。
随着生态治理的逐步向好,灵宝市精心打造的“秦人码头”更是带火了产业的发展。以前曾经荒凉的河滩,如今灵宝的羊肉汤、烧饼夹肉等特色小吃让这里变得热闹繁华,这里成为灵宝苹果、葡萄、石榴、核桃、食用菌等各类农产品销售的主战场,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灵宝市始终以“两山”理论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的美丽环境,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正在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灵宝样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三门峡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贡献灵宝力量。(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通讯员 沈诚 邢博 屈建国)
- 上一篇:“苹果之乡”越来越“香”[ 10-19 ]
- 下一篇:地理标志产业带动灵宝苹果经济高质量发展[ 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