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灵宝市地处豫、秦、晋三省交界,既有本地特色,也受外来影响,以致境内风俗东西不同,南北各异。
(1)居住方面。大致分为两大类,即房院与窑院。
(2)饮食方面。以面食为主。20世纪70年代前习惯喝酸滚水(开水)泡干馍。现在大多喜好大碗羊肉泡石子馍。随着全国各地交往密切,川、粤等不同饮食渐次入灵,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3)服饰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大多数人选用工业织品,款式随潮流而变,城乡没有多大区别,只有选料和选质地的差异。
(4)民俗方面。在姻亲上,一般经过夹鞋样(类似订情信物)、送花或撂担(意取媒人大功告成之意)、迎娶3个过程。嫁娶时,大多数人仍固守传统的迎送方式。婚后生小孩,还要举行庆贺10(或20)天和周岁。在丧葬上,大多数人采用土葬。土葬中又有明葬、暗葬之分。明葬,只挖坑不挖穴;暗葬,既挖坑,又在坑内一侧挖穴。整个丧事一般要持续3年时间,其间要举行七期(一期为7天)、周年、3年以及送楼子(用纸制的楼房,有的地方叫送盆)等纪念活动。另外,在每年清明节和农历的六月初六、十月初一,分别还要祭奠和送寒衣。节庆方面,主要有过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祭灶(送灶)节等。另外,本地人也十分注重建房、乔迁的喜庆。在建房上梁之日和搬入新居3天,亲戚朋友都要祝贺一番。
灵宝语言属现代汉语北方语区的中原官话。与普通话相比,差异主要表现在多阴平声调,四声阴阳相错不够分明。即便生活在同一境内,东西南北的语调也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原阌乡县所辖乡镇,其特点与陕西省相近;一类是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分别与卢氏县和三门峡市类似;一类是市区周边乡镇。在方言上,别具一格。妯娌叫先后,父亲叫爹或大,母亲叫娘,连襟叫担子,天不怕、地不怕叫“二百五”,如此等等。
灵宝市风味名吃种类繁多,尤其以大刀面、甑糕、脂油烧饼为最佳。
大刀面在灵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切面的大刀长3尺、宽5寸,颇像铡刀。面擀成一尺多宽的薄面皮折叠成十余层,用大刀制成面条。因刀法不同,大刀面又分为四个品种:细面,其细如挂面;帘子篾面,粗细如帘篾;宽面,宽如韭菜叶(多做成干捞面);闪刀面,如两个韭菜叶宽,切面时,实切一刀,闪宽一刀,故名闪刀。通常是早晨卖细面、帘篾面,中午卖宽面。调味以酸、辣为主,浇面的稍子和配菜,视节令变化各异。
甑糕相传几百年前由陕西传入。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锅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灵宝俗名劲子,故而甑糕也叫劲糕。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江米(传统是无锡糯米)、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甑糕,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脂油烧饼又叫脂油饼,呈扁圆形,旋纹相套,外观焦黄明亮,层次分明,每层如纸,外酥内软,浓香朴鼻。脂油烧饼工艺精巧,主要原料为面粉,猪板油、棉清油、食盐、碱面等。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让厨师挤压抖开,蓬蓬松松,成条成片;另一种是保持饼的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