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
灵宝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河南的豫剧、曲剧,陕西的秦腔、眉户,山西的蒲剧(乱弹)及其他邻近省市的鼓书、评弹、曲子等剧种曲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主要剧种、曲种有蒲剧、眉户、道情皮影戏、扬高戏、线腔、锣鼓书等。
蒲剧(乱弹)
蒲剧是灵宝民间最受喜爱的剧种。清朝中期已流人灵宝境内,其多数班社系晋南的艺人创办。1890年,灵宝的王耀存聘师办起了第一家戏班。接着,不少戏班相继创建,出现了不少当地名角,如“铁嗓子”韩学忠、“活张飞”杨天心、“小存才”张良生等艺术水平较高的演员。建国后,灵宝组建了蒲剧团。该团培育了一大批蒲剧新秀,整理、改编了一批蒲剧传统剧目。蒲剧在灵宝逐渐普及和发展。蒲剧的唱腔慷慨激昂,擅长表现古典历史剧。它的剧目初步统计多达500多个,有南路与西路之别,最驰名的有南路上、中、下二十四大本,唱
词文学性较高,久演不衰。晋南蒲剧院的名角王秀兰、阎逢春、筱月来、杨虎山、十三红、王天明、筱爱娜、丁桂兰、武俊英、任根心、郭泽民、王艺华、田迎春、董银午等先后多次率团来灵宝演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进了灵宝蒲剧艺术的提高。
眉户
眉户又名迷胡、曲子,曲调缠绵动人,其音乐使人入迷, “迷胡”之称由此而来。该剧种源于陕西省的眉县和户县,清末流人灵宝,是灵宝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眉户唱词通俗,表演自由活泼,适合表现民间的生活故事、男女爱情、家庭琐事等。眉户的曲调极其丰富,有岗调、五更、流水、高调、尖尖花、扭丝、长城、勾调等大小曲牌百余种。乐队文乐有板胡、二胡、三弦、横笛、唢呐等,武乐有板鼓、翅板、大小锣、钹等。建国后运用了西洋乐器,使眉户戏的音乐有了新的发展。农村业余剧团、中小学校的宣传队、民间唢呐班,多采用眉户曲调演出。1956年6月,灵宝眉户剧团成立,先后演出《梁秋燕》、 《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石坡湾》、《张连卖布》、《四岔》、《三进士》等数十部现代戏和传统戏。
道情皮影戏
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传说其乐器为“八仙”的器物所化,群众不呼道情艺人为“戏子”而尊称为“先生”。皮影,是道情戏的表演形成,灵宝人叫它“戳皮儿”。皮影戏源于汉武帝,《汉书,外戚传》说:汉武帝的妻子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时常思念,手下人李少翁设法让武帝能见到李夫人,在夜间设一帏帐,请武帝在远处观看,不久帐中出现李夫人形影,其实是用皮刻人物造型,利用光源反射而 成。后人改用厚纸或皮革剪影借光照射,演变成影子戏,流传后世。道情腔调于清朝后期传人灵宝后,以灞底河为界,发展为河东腔与河西腔两大派。河东腔分布在阳店镇栾村一带;河西腔分布在焦村镇的罗家,尹庄镇的西车、南营、牛庄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大戏活动困难,皮影小戏服饰道具简单,便于活动,各乡村山寨的庙会戏、群众的还愿戏都请道情皮影班,因而一时红火全县各地。“文革”中皮影戏停止活动,直到1986年,尹庄镇西车村何根旺等人积极活动,恢复成立了灵宝道情皮影业余剧团,赴卢氏、陕县、渑池等地演出。灵宝道情皮影戏的布景和人物用牛皮制作,人物均为侧面形象,操作用 的签子三、四寸高。用布帐围成平台, 台宽约六、七尺,用油灯或汽灯、电灯射在白色纱幕上,艺人双手操纵竹签,一边完成剧中人物文作武打,一边道白唱词。道情皮影戏的曲调有官调(喜调)、梅调(哀调)、孩子调、窜梅调、袍调、飞调、滚白、金钱等。灵宝县道情皮影剧团曾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获锦旗一面。进入九十年代后,灵宝道情皮影艺术多次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扬高戏
扬高戏,据老艺人介绍,因于其行腔尾音高扬,故名。据说隋朝末年,李渊率兵南征凯旋,途经田野听此曲调,顿觉耳目一新,即令文司将曲调记录下来。李渊登基后,命宫女演唱,从此,宫廷内外共唱其曲,以示荣贵。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又命长安官民皆唱此曲,以示孝意。中宗时期,化妆演出,形成了扬高戏的雏形。唐末,一位赴京(长安)赶考未第返乡的书生,出函谷关后,因手中拮据,便将扬高曲调传授于灵宝南阳村。南阳村家戏班以元杂剧剧本为基础,用扬高曲调登台演唱,形成了具有灵宝特色的扬高戏。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又流传到陕县、山西平陆、夏县一带。建国前后,南阳村一带的乡民,逢年过节联合阳平镇北沟、陕县峪里扬 高艺人巡回演出。1960年3月,南阳村扬高戏参加了“河南省工农兵戏曲舞蹈会演”。八十年代中后期,省、市文化艺术界专家多次去南阳村考察、观察、座谈、录相,对扬高戏剧目、音乐进行了挖掘整理。
线腔与木偶戏
线腔,是山西省线偶戏登上大戏舞台后形成的一个剧种。山西省芮城县线腔剧团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经常来灵宝境内营业演出,颇受群众欢迎。豫灵镇的杨家村、王家、杜家、阳店镇的栾村都曾有过群众业余自娱性的线腔演出活动。灵宝的木偶戏分为两系,一种是线偶,木偶的头、手脚部位都有几条提线,故又名“提胡”。表演人员牵动提线,使其表演拟人动作,体现剧情;另一种是将木偶高高举起,用竹棍儿连接木偶的头和手脚部位,表现各种动作,又叫“搁胡”。“搁胡”多采用眉户、蒲剧曲调。提胡多采用线腔曲调。灵宝的木偶戏在清朝晚期已很流行,因其人员和服饰道具少,便于外出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建国以前,民间的祭神戏、还愿戏、吉庆活动,都乐于邀请木偶戏。豫灵镇杨家、杜家村、阳店镇栾村、城关镇牛庄都曾是木偶戏的活动中心,建立过业余戏班。
锣鼓书
锣鼓书,俗称“四股弦”、“三弦脚板书”,又名“说书”。流行在豫西各县,灵宝市的朱阳、川口、故县、西阎、程村等乡村都有说书人。说书艺人大多是盲人,群众称为“盲人说书队”。锣鼓书为坐唱形式,三至五人为一班,除吹笛人外,一个人操几种乐器,既是伴奏者,又是说唱者。书目多以家庭风波、社会民俗为内容。如《王婆骂鸡》、《小姑贤》、《龙女拜寿》、《王宝钏》、《梁祝姻缘》等。建国前,多以乡村院落、树下、屋檐、窑洞为场地,只要管饭,多少给几个零花钱,即日上门坐唱。进入九十年代,锣鼓书多活动于山区村寨。
河南坠子、快板书等
河南坠子是河南省主要曲种之一。四十年代有豫东坠子艺人去西安途中经灵宝老县城,打地摊说书谋生。灵宝群众称其为“说东边书的”。因方言不同,未能在灵宝扎下根。五十年代灵宝文化馆建立有孙秀兰及其父母组成的三人曲艺组。朱阳镇艺人陈志奎说坠子书至今,传有徒弟3人。七十年代灵宝县文艺宣传队也演出过河南坠子曲目。山东快书、大调曲子、河洛大鼓、对口词、相声、山东琴书、天津快板、顺口溜、数来宝、陕西方言顺口溜等曲种,灵宝县文艺宣传队在七十年代均表演过。灵宝县城四十年代曾有评书艺人活动。在灵宝,很多人能编写和表演快板。尹庄镇浊玉村王朝斌编演快板半个世纪,被人誉为“快板王”,他说的广告快板曾多次上电视和广播。